闽都大家|“正大气象”蒋平畴:吟哦养气,浩然作书
人物名片
蒋平畴,字屏韶,斋号远风斋。1944年9月生于福州,祖籍长乐。幼承庭训,沉酣诗文书法,及长师从沈觐寿先生。现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,福建省老年大学教授,中华诗词学会理事,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福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代表作品
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,并被收入《百幅优秀作品选》、《全国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选》、《当代楹联选集》等。1986年访问日本,进行书法艺术交流。亦涉丹青、篆刻,并好诗吟和书论。撰有《书法艺术讲义》、《临池偶感》等。出版专著《书法述要》、《书画要义》、《中国书画精义》、《远风斋吟草》,主讲《书法心解》三十讲音像,主编出版有《沈觐寿书法》、《沈觐寿书法精品集》等。
出生书香门第的蒋平畴,名与字皆从陶渊明诗句“平畴交远风”中得来:广袤坦荡的原野唤来远方蔚然之风,意为生机向荣,胸襟浩然也。承载着父辈的深厚寄意。
父亲蒋颐堂与恩师沈觐寿教育他要有“正大气象”,“心胸坦荡,坦坦正正”,这两句话也成了他的格言,为人处世、游艺莫不如此。
在蒋老师接受专访的过程中,两个细节给笔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,深感他的率真性情:一是采访当天阴雨绵绵,道路湿滑,恐笔者迷路,亲自到距寓所一里多路的小区门口迎接;其二是采访结束,陪着笔者走了近一公里的路,直到笔者坐上公交,目送离开。
书香厚德 言传身教 履道坦坦
福州是一座历史文脉丰沛的城市,有着悠久而深厚的诗文书画传统,又以明清、民国时期为盛。蒋平畴的父亲蒋颐堂先生是当时福州有名的读书人,与一批各有造诣的文人、书画艺术家,诸如沈觐寿、陈子奋、潘主兰、刘老苍、周哲文、郑乃珖、谢义耕、郑丽生等均为好友,唱酬往来,过从甚密。
这让蒋平畴自幼得以从游其间,聆听或请益有关文学、诗歌、书法、绘画、金石等诸多话题,获观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。而自幼成为沈觐寿的入室弟子,更是让他正式跨进了书法的艺术殿堂。这些,被他视为获得了沐浴文化、得益文化、享受文化的人生机缘。
“父亲不仅给了我生命,更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,第一座灯塔。”
父亲蒋颐堂对他的言传身教,是用一个个细节诠释的,这些细节让他终身难忘。据蒋平畴回忆,在学书初期,为了提升自己对书法的理解,他向朋友借了唐朝孙过庭的书法理论作品《书谱》研读。这本用古汉语写就且通篇没有标点的书,阅读难度可想而知。他向父亲求助,父亲却不予理会。为此,他整整花了一年时间,去图书馆查字典、翻资料,做《书谱》的句读和翻译。
一年后,他把翻译完的《书谱》及自己理解的注释给父亲看,父亲看后,竟然“不留任何评价”,这让他一头雾水。毕竟耗费了一年的心血,在他的追问之下,父亲只回复了他短短一句:“尚可,纰漏今后你自己会慢慢发现。”经历这件事之后,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,更加精益求精,施然前行。
“父辈们不仅教我如何在艺海泛舟,更是言传身教了为人处世之道。”1959年,大约是过节,蒋颐堂先生以微薄收入买了两条鱼,回家途中,刚好遇到从西安回来的好友郑乃珖,蒋颐堂便送了一条鱼给他。要知道,鱼在当时属于“奢侈品”,郑乃珖拒绝了。蒋颐堂却说:“好友归来,又是碰巧遇到了,以鱼相赠,实属应该。”就这样,执意送了一条鱼给郑乃珖。
对于父亲蒋颐堂教导他的话,蒋老师记忆犹新:“对待朋友能帮就要帮,不但要帮还要感恩。人生在世,许多人都在无形之中帮助你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怎么办?多行善事。”
除了父亲,他的师辈们也给予了许多“无声的帮助”。其中不得不提沈觐寿,这是他唯一正式行过拜师礼的老师。评价沈老,他用了“心胸坦荡”四个字。
有一次他去看望沈老,花1角5分钱买了三块花生糕送老师。接过花生糕的沈老,让他替自己去东街邮局寄一封信并代为垫付了邮资。事后,沈老把寄信的4分钱还给了他。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:“你买花生糕是孝敬师长的,我收下了。但是邮资我必须给你。”老师以其言行,教导他“做人要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”,这种清白坦荡的作风,令他受益一生。
诗文浸润 吟哦养气 知苦而乐
醉我溪山楷书
蒋老师作为著名书法家令人熟知,但若不是亲眼所见,深入交谈,旁人是不容易感受到他作为诗人、文人的一面。“书法线条是个体生命的投影,而诗文却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灵魂和源泉,两者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”他的诗文才情,不仅随口吟诵,更是镌写在一本本诗集中。
在他的《远风斋吟草选》诗集里,笔者看到了一首作于1965年的七言绝句《幽怀》:
月夜幽怀寄月琴,波平声远拂尘襟;系情最是丝丝柳,几度依稀入梦寻。
当被问到如何评价21岁的诗和近来的诗时,他笑称:“人生每个阶段的感悟都不一样,感悟且有横向纵向之分。不好评价,我只负责享受诗文带来的快乐。”
蒋老对诗文的兴趣是从母亲的启蒙开始。10岁时,母亲便要他背诵一篇苏东坡的小品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。在与笔者交谈中,蒋老师脱口而出,当场吟诵这篇小散文。
“我很快就背下来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母亲用地道的福州话背诵了几遍。故乡方言是最触及人心的语言,无形中加深了我对诗文的印象和领悟。”蒋老师说,苏东坡是他心中十分敬重的古贤人,而以福州方言读苏东坡的诗文,更是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。
蒋老师酷爱读书写诗。他说:“读书、写诗可以‘养气’”,把自己的性格化解在笔墨的行走之间,这时的我是快乐的。苏东坡诗云:也无风雨也无晴。无论人生快乐或苦难,我们都应当作快乐的一部分。”谈及诗文给予人生的慰藉,蒋老师笑着将手中的紫砂壶中冒着热气的普洱茶倒入杯中,茶水呈现出通透的琥珀光,一如他脸上淡定、从容的神采。
一位媒体人这样评价他:“淡泊从容与率真热诚,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奇妙的平衡,这是诗人才有的性格。”
浩然作书 取法乎上 水到渠成
福地溪山楷书
从12岁正式拜师,蒋老师和他的笔墨纸砚已经交了60多年的朋友,感情也越发深厚。他将书法视为毕生守望的精神家园,“既来之则安之,既然‘天意’如此,那就把书法这件‘小事’当作‘大事’来做。”
“从手艺这个层面来看,书法者,写字而已。但是,从体道的角度出发,书法是深通人性的艺术,它可以达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。”因此,他对书法的追求,不甘于小成,不囿于功利。
在这样一个讲究视觉冲击,注重风格化符号化的快餐文化时代,志存高远、取法乎上,就要求他具有大取舍的勇气和献身精神。
这种取舍,让他在书法艺术的追求的道路上,不断创新。“《书谱》评价王羲之作品是:心闲手敏、情深调和。言为心声,书为心画。闲即静,一个人若静不下来,心手之间便失去了默契。”蒋老师介绍道。
蒋平畴对于魏晋精神、对王羲之书法中所体现的“清风出袖、明月入怀”的风神、“韵高千古、力屈万夫”的境界,有着朝圣般的向往。因此在实践上,他选择了一条由唐人筑基,进而上溯魏晋的路径。
“艺术的旨归是发现自我、完善自我和表现自我。通过与古人、与自我的持续对话,从天性出发。”他把行草书作为表现自我的主要载体,而他在大篆、隶书、魏碑和楷书上的往复推求,均可视为厚积薄发、由博反约的问道之旅。
他的书法艺术,融沉雄阔大与秀逸灵动为一体,意象空灵,线条凝练,在情绪表达上趋于心手双畅。近年来,又有新的进阶,渐呈“脱化”迹象。
对于书法的创新,他反对从样式到样式的拼凑造作,倾向于发乎自然,水到渠成。《礼记·大学》曰:“苟日新,又日新,日日新”。反映在书法上,就是技进乎道,让艺术伴随生命发生变化。正如吴昌硕60年临石鼓文:“一日有一日之境界”。
蒋老师连备课的教案都用毛笔写就。他日日指掌不离毛笔书写着,只是为了让笔跟自己的心更近一步。
蒋老常说,“当明确自己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的时候,当下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当下了。”或许,在人生中追寻艺术,在艺术中展现人生,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、坚守的动力和方向。
行书自撰联漫收广结七言联
胡敬德(《深情灵境一诗心——远风斋诗稿读后》节录):识先生为书家者众, 知先生乃诗人者寡。因之我谓不知先生之诗,其不真知先生之书也欤。盖先生之诗书为一体两面,书为其表,诗寔其里。膏腴其中着,诗也;高华其外者,书也。先生之作书也,于古代经典诗文,未尝不一书再书,而我尤喜读先生所书自作诗。动辄十多首,内容或山水登临,或体道别悟,或感时针砭,或挚友交游,或先辈缅怀,如此等等,形诸笔墨,衍成巨幛。在我看来,于此最见先生之高情、涵养、胸襟、学识、功夫。当此时也,先生往往心无挂碍,神及八方,无古无今。
张家壮(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):蒋老师既有数十年对古代经典法帖的深研厚积,加之平时又擅以吟哦养气,作书则自然纯由一片天机浩气中发出,用笔以柔寓刚,章法似疏实密,套用韩愈的话,真是“根之茂者其实遂,膏之沃者其光晔,仁义之人,其书蔼如也”。
余端照(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):我与平畴老师三十多年前初识于闽清,那是一次笔会,省城来了十几位书画家,平畴老师其时年富力强,热闹的场面似乎对他没有影响,在他身上看到的却是从容淡定、不卑不亢和挥洒自如,正是如此气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像平畴老师这样让我长久敬重的师长确实不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对平畴老师的温文尔雅、博学谦和、真诚恳切、诲人不倦的品德愈加敬重。
往期回顾
闽都大家|八旬漆画家郑益坤: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
闽都大家|百岁诗书大家赵玉林:翰墨载道,期颐之年再攀艺术高峰
来源:福州新闻网
作者:王礼林
编辑:林少斌
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| |||
昵称 | 微信号 | 昵称 | 微信号 |
福州日报 | fuzhouribao | 福州晚报 | fuzhouwb |
福州新闻网 | fzxww83762780 | 福州晚报东街口 | dongjiekou-FZWB |
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 | fzrbjiaoyu | 福晚招考通 | fzwbzkt |
福州日报HAPPY团 | fzrbhappy | 爱晚团 | fzwbawt |